Indexed by:
Abstract:
生育率的下降不仅使老龄化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劳动力萎缩的问题。然而,作为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女性群体,其劳动参与率还以快于男性的速度下滑。这既不利于经济增长,也使得处在社会边缘的女性群体境况恶化,女性贫困人口增多,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福利带来了负面影响。研究低生育率背景下的女性劳动供给及其影响因素问题,有助于我们针对低生育率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发现女性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的变化,厘清女性劳动供给的微观决策机制。对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劳动力,促进性别平等,解决女性贫困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文以新古典家庭劳动供给分析框架为基础,充分汲取了行为经济学以及女性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按照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证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在宏观层面,主要以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参与率为核心,分析了低生育率时期女性经济活动人口的数量、结构特点及变化趋势,并对两性群体的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变动进行了因素分析,揭示了劳动参与率对女性经济活动人口规模的重要影响,进而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职业和行业分布及变化做了细致研究。接下来,就以女性劳动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核心,展开了女性劳动参与行为的微观分析。微观层面的研究利用了多个调查数据库,涉及八个调查时点,历时二十一年。在理论分析与双变量统计分析基础上,针对低生育率时期,快速变化的教育、幼儿看护、老人照料、家庭居住结构、性别收入差距等因素提出了七个研究假设,进而利用多变量logit模型,通过加入时间与影响因素的交互项,对城乡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强度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假设检验,凸显了低生育率时期的特点,呈现了城乡两性劳动参与的显著差异;同时,在这一部分还从行为视角将相对收入变量(丈夫相对收入、性别收入差距)引入女性劳动参与方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拓展了女性劳动参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助行为经济学揭示的相关心理特征,对女性劳动参与选择微观机制和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现象进行了理论解读。最后,为充分利用女性劳动力、推进性别平等提出了政策建议。
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如下:
1)使用因素分析法考察了影响女性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变动的核心因素。以往研究女性劳动供给的文献,较多地关注劳动年龄人口,而对经济活动人口重视不足,更没有从因素分析角度探寻其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对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变动所作因素分析显示,在低生育率时期,人口数量因素始终是影响男性经济活动人口变动的核心因素,而影响女性经济活动人口变动的核心因素已经由人口数量因素转变为劳动参与率。因而从实证角度揭示并证明了劳动参与率对于女性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变动的关键作用,也明确了两性劳动供给问题的重要区别。
2)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我国城乡女性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的变化及长期趋势。与以往单一地研究城镇或农村女性劳动供给的文献相比,本文引入城乡、性别视角,将四个交互分类群体(城镇男性、城镇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低生育率时期的具体特点,在已有变量体系中增加了对老人照料、居住结构、相对收入因素的考察,凸显了性别与城乡因素的交互影响,更全面地呈现了我国女性劳动供给影响因素的变化,为女性劳动供给研究提供了较为合理、全面的分析框架。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从长期趋势看,女性不同受教育水平群体的劳动参与意愿自1997年以来显著分化,教育对城乡两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便生育率不断降低,婚姻、幼儿抚育对城乡女性劳动参与依然存在显著阻碍,在农村女性中,这种阻碍作用还在增强;而老人照料虽然加重了城乡女性的负担,但对其劳动参与没有显著影响;多代同堂的居住结构则从2004年开始显示出对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的促进作用。
3)拓展了现有女性劳动供给研究文献的内容。本文以新古典劳动供给理论为分析框架,并基于行为经济学所揭示的锚定心理、参考依赖偏好等心理特征,首次在我国女性劳动供给经验研究中引入了相对收入变量,并分别检验了丈夫相对收入、性别工资差距对于我国城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当前的收入水平下,丈夫的相对收入没有对我国已婚城镇女性劳动供给产生显著影响,但以相对收入形式计算的性别工资差距则具有显著作用。
4)从行为视角探寻了女性劳动参与选择的微观机制,对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整体性解读。现有研究文献从新古典劳动供给理论出发,将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现象或者归因于市场经济改革,或者归因于城镇失业率的上升,或者归因于人们对闲暇需求的增加。本文从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偏好演化”的假设出发,将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看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选择问题。立足实证分析结论,从个体行为决策的视角,呈现女性劳动参与选择背后的心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不断下降是基于参照系、锚定心理、参考依赖偏好、适应性偏好等心理特征,在教育水平、家庭责任、外部就业压力和性别工资差距等因素的直接作用下,女性内部劳动参与意愿不断分化形成的。心理因素的引入与相对收入因素的经验证据,不仅拓展了解读框架,也使得对现象的解读更贴近经验事实。并结合调研数据中所揭示的女性离开劳动力市场的非自愿性特征,对女性离开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做出了“被动适应”的判断。
Keyword:
Reprint Author's Address:
Email:
Basic Info :
Degree: 经济学博士
Mentor: 郝娟
Student No.:
Year: 2015
Language: Chinese
Cited Count:
WoS CC Cited Count: 0
SCOPUS Cited Count:
ESI Highly Cited Papers on the List: 0 Unfold All
WanFang Cited Count:
Chinese Cited Count:
30 Days PV: 15
Affiliated Colleges: